王显政:坚持以签订中长期合同为基础 促进煤炭上下游产业协调发展
2017-11-30 10:08:44
摘要:煤炭行业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试点行业,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文件,建立了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一 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明显效果,经济运行质量提高,市场体制机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成绩来之不易
煤炭行业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试点行业,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国发[2016]7号)文件,建立了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国家有关部门研究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各主要产煤省区政府积极推动,煤炭企业特别是大型煤炭企业认真贯彻落实去产能与脱困发展政策措施,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实现了煤炭过剩产能有效化解,市场供需基本平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运行质量提高、效益提升。
(一)煤炭市场供需基本平衡。全国煤炭产量、消费量和净进口量均呈不同程度增长态势。据统计,今年前10个月,全国煤炭产量28.53亿吨,同比增长4.8%;煤炭净进口2.2亿吨,同比增长12.8%;全社会煤炭库存减少1亿吨以上;初步测算,全国煤炭消费量32.6亿吨左右,同比增长3.7%;随着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优质产能逐步释放,落后产能淘汰退出,煤炭运输通道建设加快,全国煤炭市场供需关系正在由基本平衡向更高水平的动态保障发展。
(二)煤炭市场化机制基本确立。在去年全国煤炭交易会期间,煤炭上下游企业在互利共赢、自主协商的基础上,建立的“煤炭中长期合同”制度和“基础价+浮动价”的定价机制,对于保障煤炭稳定供应,维护行业平稳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建立“煤炭中长期合同”制度和“基础价+浮动价”的定价机制,是多年来持续推动煤炭市场化改革取得的重要成果,既是市场价值规律的体现,也是体制机制保障,更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重大进展,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方向。
以签订煤炭中长期合同为切入点,构建煤炭供需双方新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稳定市场预期,确定数量和质量,明确基础价格+浮动价格的定价模式,达到了煤炭供需双方互利共赢、两放心的效果。从今年运行的实际情况看,2017年全国大型煤炭企业中长期合同签订量一般超过80%,秦皇岛港5500大卡动力煤中长期合同价格稳定在560~570元/吨的合理区间;通过建立“煤炭中长期合同”制度和“基础价+浮动价”的定价机制,保障了稳定供应,促进了煤炭上下游产业的互利共赢发展。
(三)煤炭经济运行质量提高。在全国煤炭产量增加,价格回升的基础上,今年前9个月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主营业务收入2.01万亿元;90家大型煤炭企业利润总额(含非煤)1041亿元。行业经济效益稳步回升,为煤炭行业去产能、脱困和转型升级发展奠定了基础。但也要看到,煤炭行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还十分突出。在90家大型煤炭企业利润中,前10家利润833亿元,占80%,大多数企业仍处于微利和亏损的边缘,行业亏损面仍有20.7%,企业扭亏尚未脱困的现象比较普遍;资金链紧张、债务负担重、人员安置等问题依然突出;部分老国有企业减发职工工资、拖欠社保基金、税费、采掘关系失衡、减少安全投入等问题依然存在,煤炭行业实现转型升级与健康发展任重道远。
(四)煤炭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一是产业集中度提高。今年前9个月,前8家煤炭企业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38.92%,市场集中度提高,我国煤炭稳定供应保障能力增强。二是煤矿数量大幅减少。全国煤矿数量由2015年底的1.2万处左右,减少到目前的不足8000处;近期国家能源局发布,全国公告的生产煤矿4271处,产能34.1亿吨/年;在建煤矿1228处,产能10.53亿吨/年,平均单井规模85万吨/年左右。三是大型现代化煤矿已经成为全国煤炭生产供应的主体。初步统计,全国已建成大型现代化煤矿1200多处,产量比重占全国的75%以上,其中,建成年产千万吨级特大型煤矿59处,产能近8亿吨/年;建成智能化开采煤矿47处;优质产能快速增加,煤炭现代化水平大幅提高。四是供需格局发生深刻调整。今年前9个月,晋陕蒙宁四省区煤炭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0.36%,全国煤炭生产重心越来越向晋陕蒙宁地区集中。随着生产重心西移、区域间煤炭调拨规模扩大,多年来形成的煤炭运输格局被打破,区域性、时段性煤炭供应紧张问题逐渐显现。
(五)产业转型升级有探索、有实践、有经验。一是煤炭上下游一体化发展取得新进展。在煤炭企业参股控股电厂1.8亿千瓦的基础上,神华集团与国电集团重组为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成为我国煤电联营、煤电一体化发展重大改革成果;靖远煤业、窑街煤电、甘肃煤投公司重组成立甘肃能源化工集团,构建了煤电化一体化发展模式。二是现代煤化工进入产业化发展阶段。随着神华宁煤年产400万吨煤炭间接液化项目投入商业化运营,新一批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煤制气、煤炭分级分质利用项目开工建设;特别是随着甲醇燃烧、煤炭深加工及精细化工等一批关键技术突破,现代煤化工产业化发展将进一步助推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创新发展。山东能源枣矿集团建立了煤炭生产与用户产销协同发展机制;淄矿集团依托矿区医疗资源,发展健康养老产业;山西阳煤集团与天津港集团、北京铁路局、百度公司组建山西(阳泉)国际陆港集团。
在看到取得成绩和效果的同时,也必须看到,全国煤炭产能过剩的态势并没有根本改变,煤炭市场供需平衡的基础还比较脆弱,煤矿关闭退出人员安置难度大,资产债务处理困难,“三供一业”移交难,企业历史负担重,煤矿一线工种招工难等问题还较为突出,相当一部分企业实现了扭亏但尚未脱困,实现行业健康发展依然任重道远。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煤炭企业既要看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的显著成效,也要看到行业发展中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既要把握新时代、新目标对煤炭行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还要深化对市场供求规律、价格变化规律、企业发展规律的认识,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增强大局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坚定信心,维护行业平稳运行,促进煤炭产业转型升级发展。
二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树立新发展理念,深化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煤炭经济体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为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煤炭行业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理念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提升改造旧动能,培育发展新动能,促进煤炭行业发展模式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实现煤炭由传统能源向清洁能源转型发展,建设现代化煤炭经济体系。
(一)坚持依靠科技创新,培育行业发展新动能。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当前,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也是煤炭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关键时期,煤炭行业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化与煤炭经济深度融合,以煤炭安全高效绿色智能化开采和清洁高效低碳集约化利用为主攻方向,加快理论创新、技术创新,突破重大基础理论和关键共性技术,以煤炭智能化开采为龙头,提高煤机装备制造水平,加快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行业领军的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支撑煤炭转型升级发展;要以煤炭产业链延伸发展为导向,加强煤炭下游产业新技术、新工艺、新用途研究,创新煤炭上下游科技合作模式,形成创新合力,引领煤炭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向技术密集型发展转变,培育新的增长点,形成新动能,促进煤炭由传统能源向清洁能源转变。
(二)强化质量体系建设,提高煤炭供给质量。目前,全国煤炭平均运距在700公里以上,铁路煤炭运量20亿吨左右。煤炭质量体系建设涉及生态环境保护,涉及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涉及煤炭供应效率,涉及国家铁路与海运资源优化配置。强化煤炭质量体系建设,提高煤炭供给质量,是推动煤炭供给和消费革命的战略需要,是从源头上促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重要举措。煤炭行业要适应新时代我国能源消费需求新变化,坚定不移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先进产能,扩大优质产能供给。要加强商品煤质量管理,加大原煤入洗比例,开展煤炭精细化重介质分选、高效干法选煤、褐煤提质与低阶煤分级分质利用技术攻关,向社会提供高质量的煤炭产品,实现行业发展由生产销售原煤向销售商品煤、洁净煤转变。要加强运输通道建设,创新煤炭运输方式,推进煤炭运输由运输原煤向输送洁净煤、输电、输气相结合方式转变,减少无效运输,降低运输成本,提高供应效率。要推进全国煤炭交易数据平台建设,发展煤炭现货市场,完善期货市场,推动煤炭供给侧与需求侧协同发展,构建高效率、高质量、洁净化的煤炭供应保障体系。
(三)推动煤炭由燃料向燃料与原料并重转变,提高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按照推动能源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的要求,在推动原煤全部入选(洗)的基础上,一是加快推进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技术改造。要按照国家对燃煤电厂超低排放的具体要求,在已超额完成改造任务(全国已完成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5.8亿千瓦,超过燃煤电厂总装机的50%)的基础上,加大推进力度,实现燃煤电厂清洁发电。二是因地制宜,推动散煤清洁化利用。要在大中城市、集中成片乡镇和农村、工业园区大力推进高效煤粉型工业锅炉,着力解决散煤清洁化燃烧和污染物控制问题。要持续推动水煤浆、型煤和民用散煤清洁化技术攻关和设备研制,加大农村民用散煤洁净化燃烧技术、锅炉与灶具研制,提高散煤清洁高效利用水平。三是推动现代煤化工产业化发展。认真总结我国百万吨煤炭直接液化、间接液化、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煤制天然气示范工程取得的成功经验,重点加强大型煤气化炉研制,重点加强煤气化炉与煤种适应性研究,加快实现煤气化装备国产化,在有条件的地区,有序建设一批大型煤化工项目,探索产业化发展方向和模式,构建煤焦化、煤深加工转化为基础的现代煤化工产业体系,促进煤炭由燃料向燃料与原料并重转变,推动煤炭由传统能源向清洁能源转变,形成安全高效清洁的现代煤炭供应保障体系。
(四)创新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要尊重市场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走多元化、高端化、高效化发展道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深入推进企业创新、市场创新、品牌创新,推动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变革。要深入推动煤炭智能化开采示范工程建设,以此带动我国煤炭装备制造技术攻关、煤炭开采理论研究、煤矿安全系统提升,提高我国煤炭安全高效智能化水平。要深入推进煤电联营与煤电一体化、煤焦一体化、煤化工、煤建材、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电子商务等产业相互融合,实现煤炭主业和相关产业协调发展。要促进煤炭与新产业、新业态融合发展,依托矿区资源优势,着力打造高水平产业园区、医疗健康养老、职工培训、矿山旅游和特色项目示范基地,培育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加强品牌建设,培育具有全球市场竞争力的大型能源综合性企业集团。
(五)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动煤炭开放新格局。煤炭行业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加强与我国“一带一路”战略衔接,同沿线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对接,重点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煤炭资源、法律法规、煤炭产业政策、国际贸易政策和文化风俗研究,加强与世界采矿大会、国际能源署、世界煤炭协会等国际能源组织的对话与交流,构建煤炭国际贸易及技术信息交流平台,探索与沿线国家企业、相关机构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深化互信合作、促进互利共赢,推进海外并购,以煤炭产能合作为契机,带动我国煤机装备、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展示中国煤炭工业形象,培育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产品,形成国际合作与市场竞争的新优势。
三强化市场意识,坚持诚信经营,加强战略合作,促进煤炭行业平稳运行
经过近20多年的煤炭市场化改革,全国煤炭交易会作为煤炭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成果之一,已经成为我国大宗商品交易会历史长、影响大、企业参与度高、成交量大的全国性市场交易会,在此进程中,逐步健全完善了全国煤炭市场交易体系,推动形成了“中长期合同”制度和“基础价+浮动价”的定价机制,为保障全国煤炭稳定供应,促进行业平稳运行,提升经济运行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8年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重要一年,我国宏观经济继续保持企稳向好发展态势,煤炭消费需求也将继续保持适度增长趋势。希望煤炭产运需各方,要从保障全国煤炭安全稳定供应、支撑经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认真做好今年的煤炭交易和产运需衔接工作。
(一)坚持以签订中长期合同为基础,构建新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近年来的实践证明,中长期合同既有利于优化资源和运力配置,稳定煤炭供应基本面,也有利于煤炭上下游协调发展,有利于稳定市场预期,减少价格波动。煤炭、电力、钢铁、建材、化工、铁路、中转港口等中央企业和大型国有企业,要增强大局意识、超前意识,发挥市场主体的引领作用,按照构建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煤炭市场交易体系的要求,增强市场预期,提高煤炭直购直销供需中长期合同比重,构建煤炭供需新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稳定市场、稳定价格,促进煤炭上下游产业协调发展。
(二)坚持诚信经营,强化行业自律。信用既是企业的软实力,也是市场主体自我约束、诚信经营的基石。煤炭产、运、需企业要加强自律,坚持诚信经营,树立规则意识,履行社会责任,信守承诺,维护契约,严格执行合同。要加强煤炭交易诚信体系建设,健全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机制,使守信者受益、失信者受限,让诚信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积极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良好社会氛围,为构建全国统一规范、公平开发、竞争有序的煤炭市场环境奠定坚实基础。
(三)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科学组织生产。近年来煤炭经济持续下行,煤炭生产企业要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全面落实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特别要针对部分煤矿安全欠账严重,装备落后、采掘失衡等问题,抓住经营效益好转的有利时机,加大投入,优化生产布局,实现采掘正常接替,加快装备更新,弥补安全欠账。为此,还要强调,要严禁煤矿超能力生产,严禁煤矿违法违规建设与生产,确保煤矿安全。
(四)确保矿区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加强货款回收,补发拖欠的职工工资,保障煤矿职工生活和正常的福利;做好去产能关闭煤矿的职工安置工作,要加强与地方政府沟通协调,争取政策支持,努力拓宽职工就业渠道,妥善安置好职工;关注矿区民生,特别要关注困难职工、离退休职工和伤病职工家属的生活,维护矿区社会稳定。(中国煤炭市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