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直以来,靠港船舶燃烧柴油所排放的废气是港口城市的重要污染源。
工作人员正在调试邮轮岸基充电设备。 |
德国汉堡阿尔托那邮轮码头,白色平房的卷帘门开启,一辆遥控板车缓缓驶出。车上一只巨大的机械手,高高举着4个“火箭筒”。随着工作人员摇动手里的操纵杆,机械手时高时低调整着位置。“有了它,以后我们就能给邮轮充电了”,汉堡港务局负责公共关系的董事卢茨·比尔克说。这是欧洲第一个、也是全球自动化程度最高的邮轮岸基供电系统,标志着中德共建绿色海上航线计划取得实质进展。
邮轮靠港从“烧油”到“吃电”
一直以来,靠港船舶燃烧柴油所排放的废气是港口城市的重要污染源。据测算,一艘集装箱货轮排放的大气污染物相当于300辆集装箱卡车,一艘邮轮则大致相当于2200辆汽车。使用岸电后,船舶的氮氧化物排放将减少99%,颗粒物排放也只相当于辅机发电时的3%—17%。欧盟2013年出台规定,要求到2050年所有的大中型港口都具备岸基供电能力。不过建造岸基供电系统面临不少挑战,一是国际标准有待统一;二是一艘大型集装箱船的耗电量相当于一座小城镇,供电频率和压力必须保持高度稳定;此外,工程建设需要大规模投资和变压变频技术保证,船只也要进行改造。为实现减排目标并加强创新合作,2012年,中德两国政府签署合作意向书,决定在上海港与汉堡港之间共建集装箱运输绿色航线示范项目,通过岸电方式给靠港船只供电,并将共同商定岸电设施建设技术标准。
比尔克说,汉堡港经过调研之后决定先建造邮轮岸电设施。一是邮轮更靠近居民生活区,人们对船只排放的感受更直观;二是邮轮靠港时电力需求更大,建造供电设施的技术相对更复杂。由于汉堡是一个内河港,供电系统不仅要考虑不同邮轮的规模与种类,还需考虑潮汐的影响。记者看到的平板车和“火箭筒”就是为解决上述问题设计的。平板车能够行驶到码头的任何地点,“火箭筒”实际上是供电插头,每个重达30余千克。除了用机械手来调节高度,“火箭筒”还可伸缩,方便工作人员将插头连接到邮轮机房。
这套岸基供电系统主要由西门子集团承建。西门子能源管理公司的工作人员托马斯·考佩尔向本报记者介绍,整套系统投资约1000万欧元,功率为1.2万千瓦。供电车通过地下电缆同邮轮中心旁的变电站连接。为防止事故,变电室被10多个约一层楼高的水泥柱“托起”,外观同邮轮中心浑然一体。整套系统能自动运作,操作人员无须接受特别培训。
天然气船变身“移动充电宝”
汉堡为绿色港口设计的另一个方案是移动充电船。在海港新城的邮轮码头,世界上第一艘液化天然气发电船已停靠多时。这艘船长76米,宽11米,可储存15吨液化天然气,发电功率为7500千瓦。被冷却的天然气加热后导入5个燃气发电机组进行发电。相对于航海船只传统的柴油发电方式,它不产生任何二氧化硫或烟尘,二氧化碳排放减少30%,氮氧化物则减少80%。
发电船船长麦克斯·科莫罗斯基对本报记者说,今年5月,他们成功为靠港的“阳光”号邮轮充电。当冬天靠港邮轮不多的时候,发电船就为汉堡地区供暖,在取得社会效益的同时实现经济效益。他表示,发电船就像一个移动充电宝,不仅能给邮轮供电,将来也能给集装箱船或拖船供电。按计划,10月上旬发电船将前往罗斯托克、基尔和丹麦哥本哈根等港口访问,演示移动供电功能。
“绿色海上丝绸之路”
在绿色航线的另一端,今年6月,中海集运“新美洲”号在上海洋山港区进行了岸基供电实船测试,在4小时实船供电过程中,船电与岸电的热切换过程平稳,且一次切换成功。
为鼓励船舶靠港使用岸基供电,上海市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包括对岸电设施建设费用按照投资额给予30%的节能减排专项补贴,并由港口建设费给予1∶1的配套补贴,电力增容费将由电力公司减半收取,并由港口建设费补贴10%等。本报记者从交通运输部获悉,上月刚发布的《船舶与港口污染防治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15—2020年)》提出,“到2020年,主要港口90%的港作船舶、公务船舶靠泊使用岸电,50%的集装箱、客滚和邮轮专业化码头具备向船舶供应岸电的能力”。
比尔克说,相比中国发展港口岸电的大刀阔斧,德国各地还缺乏协调规划,比如汉堡建设集装箱岸电系统就面临资金缺口。但他强调,降低污染排放、更加智能和环保是汉堡港的既定战略,也是欧盟指令的要求。中德共建绿色航线为汉堡注入了新动力。有朝一日,海运航线上的港口都会采用岸基供电,它们连接起来就是一条“绿色海上丝绸之路”。(《人民日报》 管克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