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新机制应运新时代 大能源实现大跨越
新机制应运新时代 大能源实现大跨越 2019-09-23 15:23:07

摘要:贵州能源发生翻天覆地变化、取得历史性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认真贯彻国家能源安全新战略,牢牢把握新时代能源发展新要求,创造性实施能源工业运行新机制

   新中国成立70年来,贵州能源始终服从国家战略、积极探索加快社会主义能源发展的道路。“三线建设”时期,千军万马汇聚贵州开展能源大会战,形成了煤电结合、水火互济的能源工业体系;在改革开放的滚滚春潮中,贵州能源解放思想、大胆改革,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抢抓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实施“西电东送”重大工程,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全省第一支柱产业。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能源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抓住国发2号文件的重大机遇,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认真贯彻能源安全新战略,形成了以煤炭、电力为支柱产业,天然气、光伏、风电全面发展的供应保障格局。贵州是中国南方煤炭资源最丰富的省区,含煤面积占总面积的40%以上,煤种多、煤质好,储存有大量的炼焦用煤和无烟煤。同时,贵州水资源丰富,拥有长江、珠江两大流域及乌江、北盘江等8大水系。依托丰富的能源资源,贵州拥有盘江、水矿等大型煤炭企业集团117家,建成投运了纳雍、发耳、盘南等21家火力发电企业,以及构皮滩、洪家渡等大型水电企业,是国家重点建设的重要能源基地和“西电东送”主战场,原煤产量一度达到全国前四位。然而,多年以来,资源富饶的贵州却面临发展困境,能源工业运行长期大起大落,省内“煤、火、水”始终各自发展,处于相互竞争、利益博弈的状态,没有形成发展共同体和利益攸关方,加之周边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整体防风险能力较弱,三方互济共赢的优势没有得到发挥。2017年1月,贵州把“稳定煤炭市场预期,建立煤电联动、水火互济运行新机制,推动能源工业稳定安全可持续发展”列为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的重点工作之一。针对突出矛盾,打好“组合拳”。新机制一开始就综合考虑了各方利益平衡,通过建立电煤长协机制、水火互济机制(水火发电权交易)、水火优化调度机制、电煤储备机制、财政金融保障机制、预测预警机制六个机制,实现电煤生产长期稳定,科学合理调度水火出力,平衡上下游产业利益,形成煤炭、火电、水电优化运行。2017年5月,《贵州能源工业运行新机制实施方案》正式启动,标志着能源工业运行新机制从构想到落地实践的认识升华。顺势而谋、应势而动,响应新时代对能源的新要求,聚焦能源工业突出问题,贵州创造性建立的能源工业运行新机制,进一步依托富饶的资源,打造出电量充足供应、电价具有竞争力的经济发展新优势。两年来的实践证明,能源工业运行新机制运之顺畅、行之有效,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不仅仅为贵州的能源改革发展提供了时空标尺,对于全国来说,在聚力形成煤炭、火电、水电利益共同体上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以电煤合同为抓手,建立煤炭企业与火电企业“一一对应”供需关系,稳定煤炭企业和火电企业生产预期。建立“基础存煤+季节存煤”的电煤储备机制,确保平时和汛期的电煤最低消费。水电与火电的均衡。开展水电火电发电权交易,通过水电向火电购买发电权,弥补火电权益损失;火电企业利用发电权交易收益,用于汛期增加电煤储备和降低工业企业用电价格。上下游的均衡。做大下游电力市场“蛋糕”,促进发电企业多发电,带动上游煤炭市场需求增加。加快煤炭产能释放,增加电煤供应量,缓解电力供应紧张局势。丰与枯的均衡。优化水电、火电调度,汛期力争水电最大限度蓄水蓄能,在枯水期逐步释放,减少煤电供应的季节性波动。保证汛期火电最低开机容量和最低日进煤量,汛期来水特丰时启动“西电东送”曲线外电量交易,拉动电煤消费,促进煤炭企业稳定生产。长与短的均衡。电煤合同以3至5年期为主,1年期为辅,稳定供需关系,提升能源行业整体防风险能力。对出现电煤库存红色预警的火电企业,启动临时应急保供机制,按就地就近原则,实行短期重点保供。两年多来,能源工业运行新机制实现了预期目标,取得了巨大成效。电煤和电力实现稳定均衡充足供应。通过汛期电厂存煤制度、电煤中长期合同制度,有效促进煤炭、火电稳定均衡生产。2017年至2018年,省内供应电煤同比增长33.5%和14.4%,扭转了多年来冬春季电煤紧张的局面;2019年1月至7月,同比增长15%,省调电厂存煤最高达到851万吨,是近年来的最高水平。电煤供应充足有效保障电力稳定增长。2018年,统调机组发电量163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2019年1至7月,统调机组发电量992亿千瓦、同比增长8.5%。具有竞争力的电价优势开始形成。电煤价格实行每大卡7分至9分的政府指导价、水火发电权交易收益全部用于电煤储备和支持电力直接交易,深入推进电力体制改革,持续降低一般工商业电价。目前,贵州省大工业目录电价排全国第24位,35千伏、110千伏、220千伏大工业用户输配电价在已公布标准的28个省级电网中排第23位、26位和27位。利益共享的煤-电-网-用协同发展格局初步形成,煤炭、电力生产经营稳步好转。2018年,煤炭行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0%,火电企业同比减亏26亿元;2019年1至8月,煤炭产量、火电发电量及机组利用小时数保持增长。2017年,贵州电网省内售电量突破千亿千瓦时,扭转了持续亏损状态;2018年以来保持盈利;2017年至2019年7月,减少工业企业用电成本100多亿元,能源工业在做大总量中实现均衡发展。能源工业的战略性基础性地位得到巩固加强。优质煤炭产能逐步释放、机械化智能化改造效果明显,截至2019年7月底,公告煤炭产能1.6亿吨,采煤机械化率75%、比2015年提高33个百分点。2018年,煤炭、电力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对工业增长贡献率23.8%,拉动工业增长2.1个百分点;2019年1月至7月,能源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9%,对工业经济增长贡献率31.7%,拉动工业增长3.1个百分点。
能源工业运行新机制是省委、省政府从巩固发挥贵州能源基础性战略性地位和作用出发,是经过实践证明完全正确、行之有效的重大制度改革。坚定不移深入实施能源工业运行新机制,是全省能源行业的使命和责任。对此,贵州将坚定不移地继续深化实施能源工业运行新机制,从“打牢二个基础、完善三个机制”入手,源源不断为能源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打牢能源工业运行新机制的思想基础。重点是把握“企业利益共同化、全省利益最大化”这一基点,这是实施能源工业运行新机制的思想基础。引导煤-电-网-用全链条企业牢固树立全省“一盘棋”发展意识,自觉服从全省战略利益,形成利益共同体,在合力做大能源“蛋糕”中实现共荣发展,不断巩固发挥贵州能源优势。打牢煤炭生产供应基础。没有稳定的煤炭生产供应就没有新机制的顺畅运行,就无法推动贵州能源高质量发展。
   打牢煤炭生产供应基础,重点加快煤炭工业转型升级,加大力度培育释放先进产能、推进煤矿机械化智能化升级改造,推动30万吨/年以下煤矿有序退出,到2020年底生产煤矿全部达到30万吨/年以上,采煤机械化率96%以上。
完善煤炭火电、水电利益联结机制。坚持健全完善电煤合同制度、电煤储备制度,积极推行煤电联营,持续深化煤炭、火电利益联结。坚持深化三大机制,健全水火电发电权交易机制、优化电力市场化交易机制、探索完善云贵水火置换机制,在更深层次更大范围推进水电、火电利益联结,不断巩固提升电价竞争优势。完善预测预警机制。重点加快贵州“能源云”建设,大力推进能源与大数据的深度融合发展。目前,煤矿信息管理平台子系统已经率先建成使用。将按照贵州“能源云”模块的总体设计,加快电力、煤炭、油气运行调度子系统和能源项目建设子系统的建设,不断完善贵州“能源云”预测预警功能,为实施能源工业运行新机制提供决策依据。完善政府调控机制。重点是支持盘江煤电集团做大做强煤电主业、支持乌江能源集团做大做强非常规天然气主业,大力推动政策、资金、技术向两大集团倾斜,提升政府对基础能源产业、非常规天然气产业的调控能力。到2020年,力争盘江煤电、乌江能源掌控的煤炭产能占到全省的30%左右,控制的煤电机组占到全省的25%左右。
   新中国成立初期,贵州能源几乎一穷二白,不仅产量少,生产技术装备水平也很低。70年来,贵州能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保障供应、改善民生、科技创新、区域合作等方面实现大跨越,为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有力的基础支撑。保障能力实现大跨越。贵州能源始终把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能源需求放在首要位置。1949年,全省产煤仅30万吨;全省发电装机容量3030千瓦,年发电量722万千瓦时。经过70年建设发展,贵州能源供应保障能力从弱到强,生产供应能力大幅提升。“西电东送”10年间,贵州电力建设投资高达2000多亿元,电源项目“十水十二火”相继建成投产。水力发电进入高坝、大库、大机组之列;火电机组发展到超高压、亚临界大容量机组;电网建成500千伏“日”字形环网,“西电东送”通道基本形成。电力兴,百业旺。“西电东送”推动了贵州能源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电力工业发展的大跨越,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助推贵州跑出了一个个“加速度”,为贵州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90倍、增速位居中西部地区第一作出了巨大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能源深入推进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加快能源工业转型发展,能源事业取得新进展,能源结构显著优化,形成了煤、电为主,气、可再生能源多轮驱动的能源供应体系,充分发挥了坚实有力的基础性保障作用。2019年上半年,贵州能源供应保障达到近年同期最好水平,全省调度原煤产量6106万吨、省内供应电煤3381万吨,同比增长14.1%和15.2%,全省发电量109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3%、高于全国3个百分点,全社会用电量75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9%。改善民生实现大跨越。贵州能源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能源从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向满足美好生活需要大步跨越。
  
1949年,贵州农村电网几乎为零。广大农村还处于油灯、火把照明的原始状态。70年后的今天,贵州能源实现了跨越发展,人均用能水平大幅提高。近年来居民用电量、天然气消费量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2018年,人均生活用电量是1949年的1800多倍。消费品种从单一煤电消费跨越到煤、电、油、气多元消费新阶段。2009年,贵州提前一年实现全省“户户通电”。2019年建成国内先进农村电网,贫困地区农村全部通上动力电,实现从“缺电用”到“用好电”的飞跃。天然气管网从无到有,气化贵州全面提速,有力推动了贵州生态文明建设,2021年天然气将通达所有县级城区。今年7月,我省争取到国家补贴光伏发电项目建设总规模360万千瓦,建设装机和补贴规模均位居全国第一。这批项目大部分是在贫困县或深度贫困县,可为当地农户人均增加年收入4000元。深化改革实现大跨越。贵州能源始终坚持深化改革,这是贵州能源跑出“加速度”、迈出高质量发展坚实步伐的关键一招。2015年,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的国发9号文出台,贵州综合试点率先获批,电力体制改革迈入了“快车道”。通过放开竞争性环节电价、放开配售电业务和放开公益性、调节性以外的发用电计划,紧抓降电价这个“牛鼻子”,实现输配电价在全国首批试点中降幅第一、市场化交易比例全国第一,打造了电力体制改革贵州样板。我省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显著成就,实施煤炭工业转型升级攻坚,先进产能加快培育释放,智能化机械化水平大幅提高,煤炭工业面貌焕然一新。油气体制改革探索形成上中下游三个“主体多元化”发展模式,推动天然气“县县通”加快实施。科技水平实现大跨越。贵州能源努力推动能源科技创新,能源资源勘探开发技术取得长足进步。2018年以来,我省率先建立智能化改造标准,千米钻机、井下机器人正在推广示范,煤矿开采机械化率达到75%,煤矿机械化智能化改造正从跟跑向领跑跃升。相继建成西南首个复杂地质条件下综合机械化智能采煤工作面;全国民营煤炭企业首个复杂地质条件下薄煤层智能化采煤工作面,并率先开展透明工作面工程试验。“电网可控融冰关键技术与设备研发及大规模应用”荣获中国电力创新大奖。“集成可再生能源的主动配电网研究及示范”项目取得国内首创、国际领先的原创性成果。全国首创基于大数据的电力交易指数体系,为电力直接交易提供全方位服务和决策分析。煤层气页岩气勘探开发实现突破,掌握了煤层气、页岩气勘探、压裂和排采技术,成功实现勘探开发的商业化利用。能源加工转化先进技术得到应用,煤制乙二醇项目顺利投产,煤制聚烯烃、煤制油项目、煤炭地下气化试点加快推进。能源综合利用技术领先,煤矿瓦斯抽采利用集中多种技术工艺,抽采量、利用量跃升到全国第2位。区域合作实现大跨越。贵州能源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能源区域合作成为全面合作的重要纽带。“西电东送”成效显著,截至目前,已累计向周边和广东送电超5000亿千瓦时。煤炭合作贡献巨大,向广西、云南、重庆、湖南等周边省份外送煤炭近3亿吨,多家企业在贵州合作开发煤炭资源。能源在泛珠三角地区合作中正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2019年,贵州能源将确保完成450亿千瓦时的“黔电送粤”任务,今后“黔电送粤”将保持500亿千瓦时的水平。通过加快实施云贵水火互济,积极探索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谋划推进与南亚、东南亚地区互联互通,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能源合作。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贵州能源波澜壮阔的发展历史和辉煌成就,是一部见证贵州能源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创业史、奋斗史、辉煌史;贵州能源顺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将进一步深入实施能源工业运行新机制,奋力推进能源工业高质量发展,书写新时代发展新篇章。(能源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