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周三,国务院常务会议作出下调燃煤发电上网电价的决定。根据2012年12月发布的《关于深化电煤市场化改革的指导意见》,当电煤价格波动幅度超过5%时,以年度为周期,相应调整上网电价,
本周三,国务院常务会议作出下调燃煤发电上网电价的决定。
根据2012年12月发布的《关于深化电煤市场化改革的指导意见》,当电煤价格波动幅度超过5%时,以年度为周期,相应调整上网电价,同时将电力企业消纳煤价波动的比例由30%调整为10%。而2015年初至今,按照发改委公布的中国电煤价格指数,全国5000大卡的电煤价格已经从2014年11月的422.22元/吨下降到2015年10月的331.14元/吨,下降了21.6%。
如果按照《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14》中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的耗煤量计算,每吨煤价下跌91元可为该行业每年降低成本近1730亿元。这也是火电行业近两年盈利颇丰的主要原因。
煤电企业的收益主要决定于上网电量和上网电价。如果按照去年的火电发电量粗略估算,电价下调将导致整个行业的年营业收入减少1000亿元以上。
但更让行业不安的是,煤电行业正在受到上网电价下调和发电量下降的双重打击。
根据国家能源局和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公布的数据,今年1~10月,全国火电发电量为34662亿千瓦时,低于去年。但10月内地6兆瓦以上的火电装机却比2013年10月增长了12.7%。结果火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数下降了13.3%。这意味着每个电厂的上网电量在不断减少。
而煤电行业的未来可能面临更为严重的问题。今年11月份发布的《中国煤电产能过剩与投资泡沫》研究报告指出,中国计划在建的燃煤电厂如果在2020年前全部投产,可能会导致约2亿千瓦的过剩装机,同时会造成7000亿元的投资损失,火电设备的平均利用小时数将下降到3800小时。(编者注:上述项目计划应该会适时调整,这里只是一种最极端的假设。)
该报告同时指出,在煤电已出现过剩苗头的当下,之所以项目还在大规模扩张,背后的原因除了审批权下放外,低煤价高电价带来的经济驱动力也是主要原因之一。而且业内普遍预期煤价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将长期保持低价,这无疑为煤电企业锁定了未来的低成本。
但中国经济新常态带来的用电量增速放缓和电力体制改革带来的上网电价市场化这两个因素,有如煤电行业的达摩克里斯之剑。而这也是有过前车之鉴的:美国和我国甘肃的煤电企业都曾因为类似原因而遭遇重创。
以美国为例,从二战结束到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美国经济持续高速成长,电力需求年均增长约7%。1973年以后,中东产油国对美国实施石油禁运,国际原油价格大涨。美国的电力公司跟投资界普遍认为,这会使得许多原本使用石油作为能源的产业转向用电,因此加速规划兴建发电厂。
但大型电站的规划与兴建非一朝一夕之功,石油危机造成全球经济萧条,用电需求下滑。电厂建了起来,却没有足够需求来消耗这些电能,偿还建厂所借的贷款也成了负担。
这场美国发电业的泡沫化历史,对电力产业的投资逻辑造成重大冲击。在电力需求稳定成长的时代,所有电厂的产能都可以得到充分利用,所以电厂的规划强调规模经济,以降低平均发电成本。
在发电业泡沫化之后,电力需求成长前景不明,如果贸然投资兴建大型电站,建成之后因为需求不足产能无法充分利用,反而会造成沉重的财务负担。
甘肃省也曾遇到过类似的困境。2014年11月,甘肃省发改委和工信委联合发出通知,提出火电企业(不含自备电厂)原则上全电量纳入直接交易,这相当于把火电企业完全推向市场。各大企业均表示一旦出现火电企业集体恶性压价的情况,会主动在电价上让利。然而困境终究无法避免,最后在激烈竞争中没有拿到电量的电厂只能与邻省接洽。预计全年利用小时仅为1400多小时。
这引发了甘肃省其他发电企业更强烈的危机感,也许会将此后的直购电竞争推向更激烈的局面。之所以出现“恶性压价”,主要是因为甘肃省电力市场供大于求的形势严峻。
未来中国煤电行业无疑要面对用电量放缓和上网电价下调的双重冲击,但在短期企业经济利益和长期行业有序发展的选择之间,如果没有一定的调控措施和规划指引,煤电企业也许很难停下扩张的脚步。(《每日经济新闻》 张凯/绿色和平气候与能源项目副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