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京水污染防治形势严峻,数据显示,全市有水河道为2274公里,劣V类水质占比45 8%,城六区和新城规划范围内,共有44段黑臭水体。
北京水污染防治形势严峻,数据显示,全市有水河道为2274公里,劣V类水质占比45.8%,城六区和新城规划范围内,共有44段黑臭水体。
如何打赢这场“消灭黑臭河流之战”?2015年12月,北京市政府出台《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首都将全面实施“河长制”,由各区政府和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主要负责人担任“河长”,整合各部门人力、财力,推进水环境治理,到2017年底前,城市建成区(含区县建成区)将基本消除黑臭水体。
从去年年初开始,北京海淀区已在全市首推“河长制”。
海淀管辖范围内有75条河流沟渠。其中有11条原先由区水务局直接管理,剩下64条由所在镇管理。区镇分管,表面上看是各负其责,但区管河流全部得从镇里过,区镇管辖范围的交界处,推诿、扯皮现象时有发生。
为破解这个难题,海淀区启动“河长制”试点。全区共任命9位河长,分别是区水务局局长、7个镇的镇长以及西山农场总经理。河流区镇分管的局面也被打破,75条河流沟渠,被划分为80个河段,全部变为属地管理。
为让“河长制”落到实处,海淀区还建立了严格的考核制度。考核得分,不仅关系到镇里的“脸面”,还与实实在在的利益挂钩。
海淀区水务局管理科科长刘晋琴介绍,配合“河长制”的实施,区财政对河道治理的投入从上一年的996万元提高到2125万元,增长了1倍多。
区水务局负责组织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对“河长制”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综合考核,作为拨付河道养护经费的依据。综合考核合格的,才能全额拨付养护经费。
“河长制”实施效果如何?海淀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区大部分河道基本做到了水面清洁无漂浮物、岸坡绿地整洁、植物生长基本正常、无明显垃圾杂物,河道生态环境改善较为明显。发现问题的河道已从年初检查的59处减少到最近的20余处,专职从事河道养护的队伍也从过去的100多人增加到了330余人。
按照《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北京将成立市、区、乡(街道、办事处)三级“河长制”工作体系,由市长任“总河长”、分管副市长任“副总河长”,各级河长是所辖河湖保护管理的直接责任人,其主要职责是落实“三查”“三清”“三治”责任。“三查”是指查清污染源、查清乱堆乱倒垃圾原因、查清违法建筑,“三清”是指清河岸、清河面、清河底,“三治”是指治理黑臭水体、治理河湖面源污染、治理河湖两岸生态环境。
各级河长要对所辖河湖进行巡查,落实“三查、三清、三治”的情况将被考核,考核结果纳入水务领域市对区转移支付考核方案,统筹落实奖补资金。同时,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在河岸明显位置设立河长公示牌,标明河道名称、河道长度、河长姓名及职务、整治目标和监督电话等,接受公众监督。
北京市水务局负责人介绍,河长们将牵头制定黑臭水体治理方案,“一河一策”。到2017年底,将基本消除中心城和新城建成区黑臭水体,主要河湖基本实现“无垃圾渣土、无集中漂浮物、无违法排污、无明显臭味、无新增违法建设”的五无目标;到2020年,消除全市范围内的黑臭水体,全市水环境质量得到阶段性改善,主要河湖实现“水清、岸绿、安全、宜人”的目标。(《人民日报》 贺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