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能源新闻网讯,10月31日,“2023国际储能技术和装备及应用(上海)大会”与2023“国际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和装备及应用(上海)大会”即将拉开帷幕。
能源新闻网讯,10月31日,“2023国际储能技术和装备及应用(上海)大会”与2023“国际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和装备及应用(上海)大会”即将拉开帷幕。
此次大会,环节众多,各路政界人士、行业领袖、学术代表集聚一堂。
在第八届国际储能大会主题论坛上,众多业界权威到场,其中包括:
全球绿色能源理事会主席、SNEC光储氢产业联盟盟主朱共山,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碳中和能源研究院院长赵天寿院士,
天能控股集团副总裁,储能事业部总裁王团维先生,
电子科技大学朱利宏教授,
上海交大化工学院马紫峰老师,
华为数字能源管理全球电站业务总监王国军先生,
国家电网发展部二级顾问(正局级) 国网新能源云项目负责人刘劲松。
以下为第八届国际储能大会主题论坛环节中全球绿色能源理事会主席,SNEC光储氢产业联盟盟主朱共山先生的演讲:
朱共山: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我跟大家汇报一下。
我的汇报主题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储能扮演中国角色”。大家知道,新型电力系统总体架构,今天国网刘劲松老总也在,很多的专家也在,为什么要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总体架构?大家知道,我们现在风光储氢,尤其是风和光,像光伏、风能是一个经济性的电源,不像火电、核能等其他领域那么稳定。第二,电动汽车的充电和分布式能源,我们的屋顶,整个要进行柔性化、智能化、数字化。
这个新型的系统,是储能新型电力体系的压舱石,如果没有储能没有整个电网的稳定性。所以新型储能强势崛起新赛道,成为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新型储能是新增主体,新型储能占新增储能总量比例80%,新型储能年均复合增长超50%。随着地域性的降价,大家看到锂材料,碳酸锂现在的加快改革到15-17元之间,有可能还会进一步的下行。再加上材料技术,对整个储能的发展,2024年将是真正的储能发展元年。
2025年,全球2024年、2025年万亿以上新型储能产业规模,即将到2030年,全世界3万亿左右。多因素同频共振,推动储能进入长周期、高景气、确定性的赛道。
储能破解的时间和空间是能量约束,储能就是能量搬运工,新能源的稳定器、电力的缓冲带,电力的供需平衡、动态平衡需要储能。“源网荷”对于“储”的要求各有不同,高比例新能源广泛接入是源,资源安全高效灵活配置是网,保障多元需求是我们的用户,是荷。“储”对“源网荷”的需求有效响应,发电侧、电网侧、用户侧,由于源网荷。
过去的储能,很多的像数据中心,现在国家有标准,柴油机有黑启动,我们有了新型储能以后就不需要黑启动。发电、输电、配电、用电。发电,符合调节,平滑新能源。弥补线损,是输电。配电是功率补偿,提高稳定性。用电就是应急能源,削峰填谷。
储能技术目前路线是百花齐放,竞相发展。我们有机械储能、化学储能、电磁储能、空气储能、抽水蓄能、电池容量,气态储能、液态储能,目前我国大部分是抽水蓄能。目前真正大规模的还是化学储能。
不同的技术路线虽然各有侧重,均围绕着长寿命、低成本、高安全的诉求,展开科技竞赛。大家知道,对我们国家电网来讲,我也是发电企业,我不论你什么技术,你告诉我一度电多少钱,再好的技术,希望它一定以度电成本倒逼过来看你行不行,不要谈到这个技术、那个技术,作为发电企业来讲,刘劲松总是国家电网,对他来说,谁最便宜,经济最优、最安全、最绿色,就是最好的储能技术。
不同的技术路线,前面讲了长寿命、低成本、高安全的诉求,这就是目前我国和全球,这就是我们的各种储能技术。大家看到,锂电池储能目前在市场占比是最大的。我国2023年上半年储能还呈现爆发增长,但一系列的问题也在不断产生。今年上半年新型储能的装机占比当前累计装机的三分之一,我国已经投运的新型储能装机20GW左右,上半年装机6.9GW,国内新增的储能项目数量(含规划、建设和运营项目)850个,是去年同期的2倍多。过去半年,全国新增注册新型储能超过4万家,超过去年新增注册总数。我们集团去年到今年已经拿到的共享侧储能和工商侧储能,拿到17个批文。
繁荣伴随着泡沫,产能过剩隐忧显现。我们光伏行业,股价一直向下,价格一直下跌,我们的组件最低的每瓦价格已经到9毛钱,甚至成本不能低于1.55元,低于1.55元每瓦就亏损。很多的中小企业,二流、三流企业已经报到8毛钱,完全是恶性竞争。今年我们大量的头部企业正在想办法调整,但是建议我们不要一哄而上,储能也好,什么产业也好,你行不行?行,就我有什么本事进入这个行业,这个行业欢迎大家进来,关键是你一定要干你的专长,不要看别人这样做的很好你就进来,那肯定不行。
储能行业没有最卷,只有更卷。但是产能过剩,制造业过剩并不是坏事,过剩带来了价格下延,带来行业的进步。政策之手推动赛道热度,产业规模化、高速增长,资本竞相涌入。新玩家跨界,最怕的就是跨界进来,懂也不懂,蜂拥而上,带来了大量的扩产潮,行业无序竞争,风险加剧。现在整个电芯行业大部分的亏损,过剩产能可能达到50%以上,这是动力电池行业。
产能链价格持续走低,储能投标价半年下降三分之一。产品同质化严重,价格战愈演愈烈,冲业绩、抢份额、报价跌破成本,这是行业的现状。一半春天,一半寒流,就是我们现在储能行业的现状。政策为储能“扶上马”,“走得远”还是要靠市场。我们将来一定要通过市场之手,大家通过科技创新,甚至我们制造业品质、成本等于市场,一定要把品质上来,成本下去。政策的驱动,这也是行业之所以这么热。
风光储同为确定性赛道,成长之路高度相似,汲取光伏“五年周期律”经验教训,避免一哄而上、一哄而散。我们光伏行业的周期好的时间不长,差的时间很长,现在逐步逐步积累的还是头部,希望头部企业和配套企业有序分工。我建议储能行业,因为储能行业毕竟是刚刚来的,虽然跟光伏行业差不多,但真正光伏行业走的比较早,储能行业也就这几年大家竞相起来,希望储能行业吸取光伏行业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储能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一起步就要对”,这是我的建议。
我们找准定位,错位发展;链主引领,精细分工。就是头部企业引领,我建议各个企业找准自己的定位,不要像宁德、比亚迪等头部的企业,人家能干你也抢着干。注重技术,提升品牌;百花齐放,组异存同。储能产业洗牌在即,唯有专业方能生存。
储能产业正在步入快速的升级赛“拐点”,从强制性的储能到容量租赁,独立共享储能将成为行业的新赛道。大家知道,9月份国家全球能源变革在苏州召开,我在闭门会上提出来,我就建议张建华局长,我说我们现在国家要求发电侧的强制性配比是不对的,我也给国家能源局写了一封信,很快出台了政策,现在从发电侧的强制性改为共享储能,所以这项政策刚出来,这项政策对我们发电侧的成本和整个共享业务对国家来讲,是个最大的利好,我们感谢国家能源局各位领导,也感谢国家电网快速地改革,这个对行业的支持,他们电网侧、发电侧的成本下降,对我们储能行业就是极大地推动。
推动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三大核心:技术先进性、安全稳定性、经济适用性。科技垂直贯穿于材料、制造与应用三大环节,推动储能全产业链的迭代升级。
光伏平价的下一站是储能平价、光储同寿、光氢平价。光伏平价,我们做到了,可以做到1.3毛、1.5毛,在新疆、西部,风和光都能做到1.5毛以下。下一步是储能,只有我们的风、光、储,把这个降下来,氢能拆才起来。
下一步氢能兼具了“负荷、储能、电源”多种角色,风光储氢一体化的模式日渐成熟,氢储能将成为长周期、大规模储能的优选项。这边是绿色能源的发电,风电、水电、光伏、生物质能。制氢有蓝氢、绿氢,储运是液态、气态、介质。这边有工业、交通和人员。
全球已迈入“氢热时代”,绿电、绿氢、人造太阳和“液态阳光”(绿醇)将成为新型能源的“四驾马车”。未来一半左右的光伏主要用于制氢,我们讲用于绿氢、绿氨和绿醇。
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质在于为源网荷储寻求“最优解”,建立新型“生产函数”,这是我们的供电负荷和储能。“三端”协同发力,储能应势蝶变,材料端革命带动了制造端革命,催生应用端和多元化的生产场景。科技点亮未来,材料改变储能。储能不进步,制造端不进步也是没有用,一定要加大力度在材料端的变革,把材料端和控制热管理系统,包括加工制作等几个环节共同发力才行。
储能大量的靠磷酸铁锂,将来还有三元,三元是不可能进入储能行业。我们的储能目前的情况来看,汽车电极到储能来没有必要,成本还要高。我们的负极是更大比例的掺混硅基材料,未来的产品就是硅基。硅烷+纳米硅和整个纳米正在全面的,我们很快这个材料会出来。
对于协鑫来讲,我们颗粒硅,我们的副产品生产最好的是硅粉,我们硅烷气是最大的。储能核心技术点及进化路线图,大、久、高、安全和集中化。场景即阵地,场景即舞台,新型储能的“场景革命”催生了储能百花齐放的新未来。
这是西部,这是国家的规定、规划,前景是好,沙漠、海岛、高原,东北地区也做了,现在电力+储能+算力三位一体,是我们的未来。未来是“源网荷储充换检算云”耦合发展,我们要会思考,能分析,自检测:智慧储能大显身手。这是大数据,刘劲松总在电网侧云端做的最好,我们要向他们学习。这就是现在的电网下的命令,这是一秒一公里,目前我们在苏州和高速公路上已经广泛开始使用,我们和华为一起,做成一秒钟一公里,快充、超充。
展望未来:储能市场将在洗牌之后持续扩容,在高质量发展中迎来景气度的上行。储能之路“三步走”道路越来越宽阔。市场化的改革,我们国家还要尽快出台一些政策,推动储能平价。让我们一起努力携手推动储能行业百花齐放的新未来,联合创新、全链共舞,生态共建。谢谢!
注:本文系能源新闻网整理自“2023国际储能技术和装备及应用(上海)大会”与2023“国际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和装备及应用(上海)大会”中第八届国际储能大会主题论坛实录,未经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