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A股过山车式的股价走势并不罕见,但要说短期内涨最多又跌最狠的板块,储能绝对排在前面。
A股过山车式的股价走势并不罕见,但要说短期内涨最多又跌最狠的板块,储能绝对排在前面。比如,2022年派能科技不到半年涨了近4倍,但现在距离去年股价高点已经跌了8成。阳光电源曾在半年内涨幅超过1.2倍,但如今距离股价高点也已经腰斩。 储能股价大起大落,是因为供需逻辑快速改变。2022年欧洲能源危机,导致各个国家抢装储能。与此同时,国内也有多地发布文件,要求光伏强制配置2小时等时长的储能。一时间,储能企业既有业绩又有预期。 但储能市场爆发后,跨界企业快速涌入,储能相关公司由2021年的激增到现在的5万家。供给爆发但需求却意外减缓,欧洲上半年户外储能出货量负增长。行业也随之出现市场小,企业多的局面,一场行业淘汰赛也拉开了序幕。 本文持有以下观点: 1、储能投资窗口已经“关闭”。2022年国内外储能需求爆发,储能公司备受投资人青睐,半年多的时间,储能整个板块就涨了近70%。但随着供需逻辑的改变,储能内卷加剧,年初至今储能板块跌去30%,股价颓势短期内也难以逆转。 2、储能遭遇供需双杀。欧洲需求量大减,22年户外储能采购量仍未消化完。而国内储能市场明年也将遇光伏装机量增速下滑的负面影响。需求虽然不及预期,但储能技术门槛低,导致其他行业跨界涌入,储能竞争强度急剧增加。 3、储能进入淘汰赛。储能市场上的玩家已经超过了市场应有的容量。与此同时,储能行业正在从早期的“细分化”进入了综合一体化发展阶段。一体化发展,也会加速储能行业的优胜劣汰,最终实现储能市场出清。 波动最剧烈的板块 储能是去年新能源投资中最为火热的板块。从2022年3月底开始,不到半年,派能科技股价不到涨了近4倍,同期阳光电源涨了也有1.2倍。 彼时市场一度对储能总结了一句话:光伏涨,我也涨,我助光伏高增长;光伏跌,我也涨,独立储能也很香。 2022年的储能板块既有高预期,也有好业绩。在国内市场,中国光伏保持着高速增长,2021年新增装机量53GW,几乎是历史最高。作为光伏伴侣的储能,也受到政策鼓励,自2021年下半年,便陆续有多地发布文件,要求光伏强制配置2小时等时长的储能。在政策支持下,国内近两年新增储能装机规模有望翻倍增长。 而在海外,欧洲是传统的新能源支持方,又遇到突发的战争,导致天然气价格大涨,光伏加储能的需求强烈。2022年欧洲实现储能装机4.5GW,同比增长80.9%。出口海外的储能公司也赚得盆满钵满。2022年,派能科技营收同比增长了191.6%,净利润增长了302.5%。 国内、海外市场双开花的情况下,储能板块也备受市场青睐。从2022年3月底开始,半年多的时间,储能整个板块就涨了近70%。但储能板块的强势并没有延续,年初至今,储能板块跌超30%。部分公司股价更是大跌80%,股价更是吐出了2022年的全部涨幅。 虽然,储能公司的股价回落了。但从业绩上看,储能公司的高增长还在延续。比如,今年股价已经跌了30%的阳光电源,其上半年储能业务营收同比增长了257.3%。今年跌了40%的南都电源营收同比增长29.9%。 储能公司业绩高增长,但在资本市场却无人问津了,是因为资本市场不仅看业绩更看预期,储能公司正迎来一场供需双杀。 遭遇供需双杀 如果说,去年储能市场是国内外市场双轮驱动,那今年储能市场很大程度上靠国内市场撑着。 欧洲储能市场今年出人意料的回落。由于战争影响减弱,电力价格回落,欧洲储能需求正在降低。上半年欧洲整体户储出货量同比下降了3%。更严重的是,欧洲市场还存在着大量存货。 根据EESA数据,2022年欧洲户储出货量达到了9.8GWh,但是实际装机的容量只有4.6GWh。也就是说,去年年底留下了约5.2GWh的库存,这一口径与另一家权威机构S&P Global估算的5GWh相接近,而一般正常的库存水平是3GWh。大量存货还会使欧洲需求继续低迷。 海外低迷,国内储能市场今年虽然装机量高增,但明年国内储能市场的装机量较难预测。从储能的主要应用场景光伏看,TrendForce集邦咨询预计,2024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量的中性预期为474GW,同比增长16%,与2023年59%的增速相比有较大回落。在此背景下,市场担忧明年光伏装机量放缓,将导致储能装机量放缓。 虽然明年储能需求仍具有不确定性,但今年供给端已经出现了明显扩容。根据天眼查数据,2021年储能相关公司有6000多家,而2022年一年就新增37000多家。2023年,新增数字更是达到了5万多家。 储能供给端快速扩容也不难理解。储能技术门槛低,比如储能电池应用的是磷酸铁锂的路线,难度低于三元。技术难度较低使电池产业链的大部分公司都有能力跨界储能。比如宁德时代、比亚迪、亿纬锂能等电池产业链企业都已经布局储能业务。甚至哪怕没有相关技术积累的黑芝麻、美的、松发等公司也表示要跨界储能。 供给端玩家急剧增加后,带来的结果就是市场内卷。从2023开始,储能系统价格便持续下台阶,从之前的解禁2元/wh跌破1元/Wh,最低0.66元/Wh。先导智能董事长王燕清也表示,目前储能电芯集采价格在0.3-0.5元/Wh,储能系统已经跌到1元/Wh,已经触及极大部分储能电池企业的底线。 价格内卷也与今年的市场增量很大程度的依靠中国市场有关。中国储能市场高度看重投标企业的业绩表现,如果没有同类型项目的业绩积累,在大项目的竞标中不占优势。所以很多企业宁愿出让毛利,哪怕账面亏损的情况下,也要先靠价格抢下项目。 以此来看,储能行业明年的量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甚至有较大的放缓压力,但价格已经在持续创下新低。在量价挤压之下,储能行业正在进入淘汰赛。 储能进入淘汰赛 “有人预测明年将有80%的储能企业倒下,但我认为这个数据还是乐观了。未来,储能集成商环节可能仅有20余家头部企业存活。”某位行业人士这样评价储能的市场格局。 从储能市场的现状看,行业已经出现出清现象,有不少公司开始推出储能业务,比如松发股份终止了对安徽利维能储能系统公司的收购,万里股份终止了通过控股特瑞电池,昆仑万维则剥离储能业务。 储能出现市场出清,既与竞争格局有关,也与行业的发展阶段有关。从竞争格局看,市场上的玩家已经超过了市场应有的容量。按照清华四川院绿色储能研究所所长陈永翀的说法,“今年上半年的新型储能装机量,基本上等同于过去所有年份装机量的总,但由于新型储能产业仍然在发展初期,绝对的市场规模较小,2023年全年国内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在600亿元左右。几百亿的市场规模还是架不住几万家储能公司一起发力。” 市场小,企业多最后造成的结果就是玩家退出。在10月份的三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阳光电源相关人士表示,国内储能几乎没有利润。三季度以后,很多头部企业不玩儿了(退出投标市场)。 除了竞争格局,储能市场出清也与行业的发展阶段有关。储能行业正在从早期的“细分化”进入了综合一体化发展阶段。 具体来说,储能系统的核心有“四大件”:电池组、储能变流器(PCS)、电池管理系统(BMS)、能量管理系统(EMS)等。早期每个环节的核心企业,都能过得不错。但如今,越来越多企业,从单一产品走向系统集成业务,加大一体化力度,如阳光电源、科陆电子从PCS进入系统集成,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等公司从电池进入系统集成。 储能行业从细分化到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也不难理解,在储能四大部件差异性相对不大的情况下,企业只能靠综合能力形成竞争优势。而通过垂直一体化布局,企业构建了包括储能电芯、储能电池舱、储能变流器等产品,既可以实现成本的降低,获得更高的毛利,也可以增强抵御上游周期波动的能力。储能一体化发展后,也意味着行业进入了大鱼吃小鱼的阶段。 在储能行业的出清过程中,被淘汰的企业是大多数,而少数留下来的企业也将完成从大到强的蜕变。(读懂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