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自然基金会李琳:未来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可达84%
2016-11-23 14:35:52
摘要:世界自然基金会李琳博士表示,未来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潜力可以达到84%。
能源新闻网讯 2016年11月23日,《光伏电池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召开。世界自然基金会李琳博士在会上表示,未来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潜力可以达到84%。
以下为李琳博士发言实录:
李琳:谢谢大家!其实是清洁生产是一个持续进步的过程,我们其实很难说到哪一段是完全的清洁,所以是一个继续努力的过程。
今天我觉得是一个盛会,我特别喜欢刚才俊峰讲的,标准确定了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不管是供应链引导,还是跟消费者做选择,现在我们要求消费者做选择,你是选择低碳还是高碳,是选择绿色供应链生产的产品。但我有一个梦想,有一天这个市场上所有的产品都是清洁生产得来的,都是绿色管理可持续负责制管理的产品,这样不用消费者再去纠结我到底选什么样的产品才代表我是可持续的,我是绿色的。希望那个梦想能够早一日实现。
作为世界自然基金会,来这儿的可能都是了解我们的。我做一个快的调查,在座的谁知道或者参与过地球一小时。我看百分之五六十的样子,百地球一小时是WWF在民间发起的,以应对气候变化为主的,希望给地球一个喘息的机会。我们这样的机构以生物多样保护为主,但气候变化已经变成生物多样性最大的威胁之一,我们在关注这个问题的起因。我们在全球有1000多人,在中国已经36年了,在这个过程中一直去致力于探讨在中国一些什么样可行的解决方案。在全球也关注气候变化,但是我们作为NGO怎么介入呢,通政策研究、国际合作、国内实践与示范以及公众教育项目,来协助中国绿色转型过程中贡献我们自己的一点力量。
我们这样做也基于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看法。我们认为我们现在对地球资源的消耗超过了地球每年可再生的能力,我们实际上在用子孙后代应有的资源。能源的优势是最大的一部分。我们做了一个研究,全球都在研究,2050年这个地球上还要增加20多亿人。假设每个人的能源需求不变,光是人口增加就会是很多的。到了2050年的时候我们怎么实现支撑呢?第一我们要节能,刚才艳萍博士也提到了,通过提高能效,通过节能来提高我们减少对能源的需求,这是第一点,必须的。我们烧了40亿吨的煤,我们还要烧50亿,我们哪有那么多的煤。可再生能源烧了是不可持续的。第一要减少。第二,在使用过程中高效利用,不管是使用多少,同样的一度电如果能够做更多的事情,我们能够提高生活质量。第三条也是很关键的,我们看到WWF2050年的能源报告研究里面说,到2050年通过将能降效降低能源使用需求,通过能源使用效率,是可以由可再生能源来提供的。两年前发布了一个报告叫中国的未来发电,那个报告我们跟国内的专家和国际的专家一起探讨,中国未来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可以占比的潜力可以达到84%。所以这就是我们跟现在做的,跟企业做的,设立标准就是想通过各种各样的解决问题方案,各种各样的方式来使潜能不断得以实现。
在全球500家企业当中排放加起来只比中国和美国最大的排放国家低,它是排第三。因此来讲,全球企业的排放是很关键的。在企业排放中还有一些是集中的,全球75%以上的温室气体是由38家碳排放强度最高的企业造成的,因此我们需要跟大的企业者寻找一个怎么样的解决方案。
基于此,我们世界自然基金项目在全球有一个碳减排先锋企业。我们跟行业的前五名到前三名,行业领头,他们一起为全球来做承诺,自觉通过减排,通过加强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通过供应链要求减排,通过制定标准来真的实现企业的减排,实现刚才那张图的老三大减排排放者的减排努力。这是全球的碳减排先锋的企业,大家可能看到了很多熟悉的名字。英利在这里,来这儿的还有沃尔沃,大家可以看到很多知名的企业。在中国好多国际企业,中国英利是第一家,中国在2013年成为中国第一家加入碳减排先锋的企业。制订了可再生能源的目标,英利有一个天然的优势,但是在这个天然优势的基础上,还自己制定了电力消耗目标,以及超前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并愿意推出清洁生产的指标体系。今天的这个成就我也可以说是英利作为碳减排先锋承诺的承诺之一。通过三年的努力,各方,在研究机构,在政府的支持下,像艳萍博士说的一样,这个孩子满月了,看到这个孩子出生,也满月了,我们也看到了可喜的企业加入到这个努力之一。
大家也可以看到,为什么我们关注大企业,是因为他们的减排量可以对世界减排量作出举足轻重的平衡。
我就在想,今天的标准,刚才俊峰说了,标准的制定实际上是一个门槛的制定。我们是说作为一个门槛,90%的企业都行那往往是低的标准,或者10%企业为这10%去努力,这真的是我们要思考的。刚才俊峰讲的时候,我在本上记了一句话,标准出问题了,标准努力是一个我们为未来的加快减排,加快系统化减排的一个特别可喜的一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我觉得今天就是很小的一小步,但这一小步会为未来创造一个人和自然和谐生存的美好前景,为那一大步做好了准备。谢谢大家!(能源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