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产业新拐点已至 以创新推进“双驱改革”是出路
2016-12-02 16:01:25
摘要:当前,整个光伏产业发展可能面临一个新的拐点,就是过去完全靠需求拉动的增长模式已经不适用了。
能源新闻网综合报道 “6.30抢装潮”给光伏企业带来了亮丽的中报,但在热潮退去之后,下半年的业绩疲软成为共性。主张发展化石能源,实现“能源独立”的特朗普在美国总统大选中胜出也给光伏产业又带来了变数。
后6.30光伏企业业绩下滑
截至2016年11月30日,中国在境外上市的主要光伏企业,除英利绿色能源外,均已对外公布三季度业绩报告。数据显示,这些公司净利润较第二季度均出现明显下滑,降幅则介于16.6%到292.7%不等。
晶科能源、天合光能、晶澳太阳能、阿特斯、昱辉阳光的出货量下滑,其中天合光能第三季度的出货量较第二季度减少了297.1MW。英利绿色能源11月28日发布第三季度业绩预报称,公司预计2016年第三季度组件出货量在360-370MW的范围内,低于第二季度的622MW,降幅逾40%。
尽管8月份以来各地领跑者计划陆续开始招标建设,第四季度光伏业预计将迎来复苏。不过,随着中国光伏补贴逐步下调机制的启动,国内需求锐减,加之对欧美出口前景不够明朗,这种复苏也是微弱的,很难再现今年上半年的“井喷”情形。
11月初,“中国电力十三五规划”出台,作为“清洁替代”的重要组成之一,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目标由0.42亿千瓦提升至1.1亿千瓦,预期年均增速为21.2%。
相比,“十二五”期间高达168.67%的年均增速,“十三五”光伏行业的增速只能用温和来形容。透过这组数字,不难发现我国光伏产业已爆发式增长期正式进入了理性成长期。而数字背后,在施正荣、彭小峰等光伏大佬折戟沉沙的同时,崛起了一批新的光伏领袖人物。这就是整个光伏行业的生态,充满了波动性与戏剧性。
与光伏市场十几年的潮起落相比,今年我国光伏业的发展之路也是波动性的,除了“6.30”引发的业绩爆表外,还有原材料、组件出货量和产品报价等。
在11月28日-30日召开的2016中国国际能源峰会暨展览会上,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秘书长王勃华详细介绍了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现状,并对前景进行了分析。
晶硅产量扩大 成本下降
2016年前三个季度,我国多晶硅产量规模呈不断扩大趋势,价格则出现波浪式的走势,先升后降再升。而随着技术创新和生产工艺的完善,多晶硅的生产成本在不断一下降。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多晶硅产量只有80吨,占全球产量的0.3%。现在,我国多晶硅产量已占全球的47.8%,且还可能扩大。今年前三季度多晶硅产量为16.5万吨,协会预计为19万吨。
硅片产量不温不火
2016年前三季度,我国硅片产量达到41GW,预计全年产量为48GW。从目前的形势来看,今年产量超过去年全年水平不是问题。目前,中国硅片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85%,而且集中度非常高,全球前十名的硅片企业里面有9家是中国企业。前三季度电池片产量是34GW,去年全年产量为41GW,保持着30%以上的增速。
2016年前三季度,我国光伏组件产量为37GW,去年全年为45.8GW,同比增幅超过30%,连续9年保持全球第一。
2016年前三季度,我国光伏产品出口额为105亿元,去年全年为140亿美元,预计今年将与去年保持持平。不过,与去年情形不同的是,今年国内自身的市场需求大。
出口市场分布上,2015年对美国出口额占比12%,前三季度仍占25%,对日本和印度的出口变化较大,对日本出口去年占比26%以上,今年萎缩到了19%,对印度出口由占比9%提升到了16%。进口上,今年前三季度,我国进口多晶硅9.5万吨,相比去年进口量为11万吨。
分伏式光伏大有可为
从国内市场发展来看,受国家和地方政策引导,分布式光伏预计将会进入快车道。在110GW的十三五规划里面,60GW是分布式,各地方的政策里面,有的是50%以上分布式,有的是75%以上是分布式。由此来看,分布式光伏将迎来一个很的发展机遇。
新拐点已至 以创新推进“双驱改革”
光伏市场的发展前景毋庸置疑,但国际市场格局在发生深刻变化。过去,中国光伏产品95%以上是出口,其中70%到80%出口到欧洲,但现在这种格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当前,整个光伏产业发展可能面临一个新的拐点,就是过去完全靠需求拉动的增长模式已经不适用了。市场不可能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换言之,需求侧不可能越来越大、越来越足。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光伏行业就要通过技术创新来推动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来开拓市场、创新市场,通过需求侧的拉动和我们的供给侧改革的驱动,两方面来创造市场。(能源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