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研中心王一鸣:电力装机规模较大或面临产能过剩压力
2016-12-11 11:20:13
摘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在“2016年能源大转型高层论坛”上表示,考虑在建的规模和十三五在建的规模,就是说我们电力的供需可能下一步也会面临着一个过剩的压力。
图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
以下为王一鸣主任演讲文字实录:
大家好,大家纸袋里面都有一本中国天然气的发展报告的白皮书,这个白皮书应该说是中国发布的第一本天然气白皮书,肩负着明确中国天然气战略地位的重要使命,这本书有前言,世界天然气发展现状,中国天然气发展现状中天然气发展前景,战略地位,发展路径和政策取向,结束语,一共是六部分。这个白皮书的编写是在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中国能源研究会,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研究会,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中国石油规划总院以及马永生等院士和教授的支持下,由国家能源局,石油天然气司,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共同来参与编写完成的。是目前国内唯一的最具权威性的中国天然气发展地位的一个报告。
那么,发布这个报告的目的在于梳理中国天然气的发展现状,因为天然气的比重在逐步的提高,地位也在上升。明确未来天然气发展的定位、方向和目标,阐明天然气发展战略与政策取向,为中国天然气快速发展汇聚多方力量,凝聚各方共识。
今后,中国天然气发展报告,每年要发布一次,旨在搭建一个持续推进中国能源大转型与探索天然气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一个共同的交流的平台,所以我们诚挚的感谢各相关部门,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和行业协会、企业,国际机构、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谢谢各位。今天就算一个正式的发布,谢谢大家。
下面按照论坛的要求,我不是搞能源的,论坛让我简要的介绍一下经济的情况,就是说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变化和长期的一些前景。
我大概围绕着两个话题,很简要的半个小时,一个是新常态的新变化和对中国经济中长期的展望。那么,首先我是想讨论一下新常态的一些变化,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后,很直观的一个变化就是速度的换档。过去六年多,大概我们是从2010年二季度开始,如果用季度增长来观察的话,2010年二季度开始我们基本上在逐步的放缓的过程中,已经持续的25个季度了。当然,现在的放缓也在逐步的趋缓。
更加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一些重要的结构性的变化,就是说我们经济放缓的过程中,这个结构性变化包括了2012年以后中国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现在已经连续四年了,累计要1200万。那么去年减少了487万。
这个是从供给端生产要素来看,从需求端,住和行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我们是2013年城镇的常住人口,按照我们的测算,也达到了一套房,房地产的供需应该说也在到了一个变化的阶段。当然,中国的一线和二线和三四线的差异性还是很大的。还有就是说汽车的供需量,汽车的生产也在发生变化。当然,今年由于车购税政策的优惠,消费还是非常好的,但是也是在发生变化,高增长时代可能也会结束。
所以从需求来看,住和行主导的这种需求结构,正在向多样化,高端化和服务化的方向在转化。就是说我们越来越多的居民,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对品质的追求,对商品质量和品质的追求因为有和无的问题基本解决了,更重要的是服务的需求比重在大幅度的提高。
而供给,我们主要的是产能,我们供给端并没有随着需求结构的转换而进行相应的调整,或者是说这种调整有明显的滞后,或者是说它受到体制的制约,调整非常的困难。所以需求结构变化了以后,就供给端出现了比较严重的过剩,我们传统的产业,特别是重化工,当然了也包括了能源部门。国家正在推进的去产能,煤炭是一个重点领域,钢铁、煤炭、石化、有色、建材这些都是传统的产业。随着需求结构的变化,特别是住行结构的变化主导着需求结构的变化,现在面临着严重的过剩。
所以我们说经济运行有总供需的矛盾,我们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矛盾,但是当前主要供需结构性的错配。我们说这是一个结构性的矛盾占了主要的位置,而且,供给端不能适应需求端的变化,不能有效的进行调整,那么这个是矛盾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这是我想新常态的一个特征。
第二个新常态的特征是结构调整面临的阵痛,这种阵痛我们也需要做一些国际的对比去观察。很难跟美、英、德、法这些老牌国家比,但是二战以后日本和韩国的变化,应该说跟我们还是有相近之处的,就是说跟日本和韩国做一些对比,能够找到一些我们可能出现的情况。那么日韩在二战以后都经历过高速转向中速的一个阶段,中间都有个拐点。当然,时间点还是有差异的,主要是找到这个拐点,我们可以看到这个产业的一些变化,那么日本的拐点,大概是在1969年,1970年十月危机以后,日本的高速增长基本结束,韩国是1988,1998年亚洲危机以后,韩国也基本结束了。
拐点以后,我们可以看到人均的钢材消费量基本上是在零增长线波动的,也就是说他不再扩张了。就是说从市场的需求层面来说,他趋于饱和,除非去占有更大的国际市场空间,从国内,因为早期的工业化阶段完成了,住行的结构也在发生变化。那么,拐点以后,用电量的需求也是一个明显的回落的态势。我们现在发电装机已经是15亿千瓦了,今天上午李局长介绍十三五还要两个亿,但1.9个亿是原来规划的,就是说要考虑在建的规模和十三五在建的规模,就是说我们电力的供需可能下一步也会面临着一个过剩的压力,我个人认为,我跟电力行业的了解中可能现在在建的规模比较大,大概四个亿的装机。就是说下一步电力是不是会随着重化工结构的调整,电力是不是会出现这种明显的过剩压力。
那么还有一个跟能源相关的就是汽车,对油气,对石油的需求。那么汽车从日韩的经验来看,保有量的增速也是大幅度的回落,回落的幅度非常明显,在拐点以后。我们的保有量现在是,去年是6.13亿辆,城市人口是7.7到7.8亿,按照城市人口计算的话,我们人均的保有量也是算得出来的。日韩经验来看,未来我们的保有量肯定还会扩张。但是速度会放慢。他也关联到对能源的需求,原有的需求。
未来的制造业,结构调整可能更重要的是转型升级,向中高端,我们政府提的向中高端迈进,就是说我们要从铺摊子的产业发展模式转向一个主要的以提升价值链为主要使命的这么一个产业发展的模式。这跟过去是会有很大的不同的。而我们一旦要升级,我们可能面临的最重要的是我们的研发和创新能力,要有相应的提升,这会成为未来的瓶颈制约。
我们过去面临着能源的瓶颈制约,面临过交通的瓶颈制约,现在的研发和创新能力,可能也是未来一个重要的瓶颈制约。
那么第三个是我觉得新常态很重要的是动力的转换,我们过去的动力主要是靠大规模的要素的投入,像劳动力、资本、土地和环境的投入。那么现在这种投入的条件,也在发生着变化。
我们需要转换动力,但是,我们可以看到,新的动力和传统的动力,就是说我们新动力成长很快,比如说新能源成长也很快,包括了制造业领域,智能制造成长也很快。但是我们说新动力与传统动力比较的话,它的体量和规模,要完成这个替代任务,我觉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其实新旧动力现在是远远是不对称的。比如说新能源汽车,我们只有三四十万辆,但是我们的汽车总规模,今年我估计产量也要突破2600万辆,所以比重是不对称的。
所以我们怎么样能够使得新动力,动力转换能够更好的支撑经济的持续和稳定的增长,就是说我们不要忘记传统的动力还会继续发挥作用。不能一味的去把资源都投降新兴领域。
所以我们说传统动力要引入新技术,新机制,新商业模式,同样可以成为新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因为很多的传统动力,包括了房地产业,我们说短期内很难替代的,它的体量太大了,然后关联性和体量,怎么样嫁接新的商业模式,新的体制,这个也是转换动力的重要的方面,我们可以供给侧改革,恰恰我觉得就是说要从这个方面着手,通过接入新的机制和新的商业模式来打开经济增长的新空间。
那么,当前这种下行的压力,也为结构转型,为动力调整提供了一个足够的压力,你只有下决心调整,才能走出来,才能摆脱困境,这也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以前在经济繁荣的时候,我们很难有这种动力。比如说煤炭形势好的时候,谁会去调整,现在我们说提供的足够的动力去推进这种调整,这是我说的一个方面。
第二关于对中长期的展望。我觉得影响中国中长期增长的主要因素,我觉得未来,比如说到2025-2030,十到十五年的区间的话,我们说有一些因素现在可以看到,当然还有很多的因素现在看不清楚。首先,就是说劳动力供给减少的趋势,可能很难改变,尽管我们人口政策的调整,二孩的放开会推迟人口峰值的到来,劳动人口过去几年下降的速度可能会有所放缓。但是考虑到劳动参与率的变化,最近几年劳动参与率是在降低的,所以劳动率的供给的减少态势,可能不会发生比较大的变化。这个是我觉得会影响到未来的一个因素。
第二个是随着人口抚养比的提高,储蓄率的下降,投资率的继续下降,也会是一个趋势性的,很难逆转的变化。那么,他也会影响到我们传统的投资主导的增长模式,这也会有影响,而且这几年来看消费对经济的贡献是越来越高,这个长期来看也会是一个影响。
第三个,全要素生产力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就是说因为从过去几年来看我们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是放缓的,我们可以设想随着我们研发投入的增加,结构性改进的推进,可能全要素生产率会有回升,从一个中长期面来看会有小幅度的提升。那么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会有提高。应该说这也是一个影响的重要因素。
第四个,这也是供给面的一个重要因素,主要的制造部门,包括了传统的制造,我们现在有的已经开始达到峰值了,那么这个过程还会持续,我们说现在是重化工,比如说钢铁、煤炭、石化,已经达到了产能的上限。下一步可能会延续往这个制造环节去延续。就是我们在未来十到十五年会出现这么一个持续的过程,就是说不断的有传统的产业部门会达到这个峰值,所以这个动力转换的过程,要通过引入新技术,新机制,然后培育新的增长点来替代这种传统产业的动能的衰竭,这个任务可能不是短期的,未来的过程会持续下去。我们现在已经在开始这个过程,而这个过程会持续相当的时间。
第五个,就是说从需求面来看的话,随着中国市场,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就是说居民收入的水平提高,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的提高。中国会成为全球最大的市场。它的增量贡献可以跟美国比,市场的增量,美国是第一大市场,但是要从增量的比重来看,增量这一块来看我们比美国快。我觉得这个对产业发展和全球的结构变化都会有重要的影响。中国在全球未来十到十五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市场,现在来说在增量上比美国增加得快,所以慢慢的会成为一个对全球最具影响的市场。
第六个,我觉得影响中长期的是城镇化的继续深度展开,我们城镇化率按常住人口算是56.1%,还没有越过城镇化的加速阶段的上限值。大概要到70-75%,但是中国国情不一样,也许我们70%是城市化加速的上限,但是我们应该说还有更何况我们56%是按照常住人口计算,如果户籍人口计算的话这个数字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未来十到十五年这个空间依然存在。所以我们还有空间,它会形成很多的新投资和消费需求。
第七个是资源环境的约束,未来十到十五年也会成为关键的时期,随着一系列的排放和能源的消费达到一个峰值,也许现在我们的煤炭可能是峰值了。但是,我们很多的能源品种的消费,包括的污染物的排放的峰值,都会在这个阶段慢慢的出现,所以我们需要去仔细的研究,在这个阶段,对这个总的环境的负荷和环境的排放,大概有多大呢?那么,应该说在这个阶段,就是随着城市化推进,生活方式的变化,可能环境的压力,环境的约束并不会明显的缓解,可能会继续的强化。这可能也是未来中长期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第八个是中国与世界的互动的关系。也是未来十到十五年非常重要的方面,因为中国体量在迅速的扩大,它占世界份额的比重在提高。然后它的外溢效应,越来越明显,现在我们国际组织把中国称为系统性重要国家,对世界的变化具有系统性影响,比如说中国的能源需求的结构性调整对全球能源供给也会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我想这个会影响到未来。
所以我们说未来的经济增长是什么样的,现在我们都会说我们未来可能是一个L型,这个L型会持续多长,现在很难下这种断言。但是我们想这个背后很重要的是结构的变化。你到了一个平台期以后会稳定一段时间,但是,当结构性因素累积到一定的程度,需要一个大调整的时候,这个增长平台可能会往下移。所以现在很难去准确的说出来未来哪个平台会持续多长时间,很难准确。但是我们可以建构模型来做一些预测。
那么,我们也可以去用一些模型,这预测是很难准确的,只是基于模。但是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十三五6.5%以上的增长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再往后就是普遍会有下降的压力,这个平台会下移。所以对这种变化其实也做了很多的研究。它也是符合规律的,这个道理不用去多讲,我们只能从实证的角度去论证这种增长速度的下降,是一种规律性的表现。因为从日韩过去的变化中我们已经看到了,因为过去的从高速到中速,再到低速,甚至是日本持续二十多年的低速增长,这个过程我们都可以观察得非常的清楚。所以我们未来的变化,当然并不完全一样,因为中国有它特有的特点,大规模的经济体,区域差异大,产业链条非常长,我们这个过程会比它更加的缓和,但是,趋势面是这样的,就是说它的速度会持续的放缓。
而我们未来的模式肯定不能去追求高速,肯定只能是去追求更高效的增长,通过提高效率。
这个对中国的能源也会有影响。就是说能源的发展,对中长期能源的走势。现在从国际层面来看,能源的技术也在发生变化,能源的互联网,今天介绍的泛能网,绿色能源的新技术正在颠覆传统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模式。另外全球的经济格局也在发生变化,对国际能源生产消费格局也在发生影响。比如说东亚现在成为一个最大的能源消费体,对世界的能源的供给格局,也在产生影响。
还有这种环境的变化,中国对国际的承诺,到2030年实现碳排放的峰值。巴黎协定的签署对全球的能源我觉得都会有影响。
中国的能源发展需要转型,包括了推动制度的变革,技术的变革来适应这种转型的长期性,需要适应经济的阶段性变化,国际的能源发展潮流的变化,中国能源也要同样面向一个艰难的转型过程,这种转型事实上已经开始了。今天会议的主题正是讨论能源的转型,我是从经济视角简要做一个介绍,供各位参考,谢谢各位。(能源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