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霾不单单是“去煤化”
2017-01-13 18:19:30
摘要: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过快,堪称雾霾的两大催化剂。要真正解决雾霾问题,需要适度“去油”、“去煤”,更需多在根源上寻找解决之道。
近年,雾霾成为频频出现在官方媒体和自媒体中的一个高频词汇,在治霾的利益诉求上,民间与官方达成了空前一致。同时,作为大气污染源之一的煤炭、石油,亦为千夫所指,“去”之而后快的两大能源品类。特别是在雾霾围城之际,“去煤化”、“去油化”的心声更是一浪盖过一浪。
在舆论的攻诘下,煤炭、石油逐渐趋于“妖魔化”和“矮化”。在笔者参加的几次石油、煤炭行业论坛里,也多少发现了类似端倪。在这些论坛上,石油、煤炭企业偏向于低调,谈及企业发展的路径多是围绕清洁用能、低碳发展、顺应绿色发展潮流等字眼逐一展开,鲜会大谈未来,亦不会自揭“伤疤”,总体偏向低调。
传统能源企业式微,究其根源还在于一个“去”字。不仅仅在舆论上,以石油、煤炭为代表的传统能源生产企业,以及燃油汽车、火电厂为代表的终端用户面临着层层压力,在能源生产和消费两端也面临着新能源企业带来的严峻挑战。在中国能源转型升级的关键时点,这基本是传统能源企业真实的生态写照。
传统能源业面临的压力和挑战还不止这些,更大的压力则来自国家能源政策调整带来的心理暗示。
2017年是中国“十三五”攻坚之年,一批能源发展分类规划相继出炉。从已公布的《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煤炭发展十三五”规划》和《太阳能发展十三五”规划》等纲领性文件上看,石油、煤炭为代表的传统能源业的发展规模在缩减,相比光伏、风电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却一路高歌猛进。
《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把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0亿吨标准煤以内”,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5%以上,天然气消费比重力争达到10%,煤炭消费比重降低到58%以下。
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计划到2020年实现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绿色低碳产业产值规模达10万亿元以上。
这些《规划》明确了我国未来能源发展的总体方针和政策,同时指明了新时期下绿色发展是能源发展的必经路径。政策出台后,各方也展开了跟进解读,无疑石油、煤炭行业面临政策利空。
基于中国能源业声势上“冰火两重天”的发展现状,笔者心中一直个疑问难解。发展可再生能源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大气污染,彻底“去油化”、“去煤化”,雾霾天气就会消失了吗?
对于这样的设问,没有人会给出肯定答案,因为还没有国家能做到彻底的“无煤化”、“无油化”。与新能源相比,石油和煤炭之所以长时间占据主体能源供应地位,缘于成本低、能量密度和稳定性高的资源禀赋。没有石油和煤炭的世界,至少对适应了现代生活的人而言是不敢想象的。
在做完这个设问后,我们再探讨一下,“去传统能源”真就会去霾吗?
无可否认,石油、煤炭的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气体确实对大气造成了污染。但让人起疑的是,剔除这两种能源消耗,生活中就没有其他污染了吗?还有一个疑问是,雾霾到底是雾还是霾?在没有得出科学权威结论之前,各方还需要理性看待用油用煤对天气的影响。
在常人看来,雾霾是空气中粉尘与大气凝结而成,这里面有废气的成份,还与全球大气变暖有一定关系。由此来看,治霾还需各方对症下药,协同作战,方能取得预期效果,而不是单一的喊“去油化”或“去煤化”。
当然,在能源结构转型这个大问题上,大力发展新能源,构建多能互补体系,降低传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功在当下,利在千秋。需要强调的一点是,传统能源主体供应地位不会因此而改变。
对于治霾,关键还需多管齐下。
一是加强环境治理,加大植树造林力度。
二是适当控制城镇化规模,加强城区生态建设。
三是推进节能减排工作,降低碳排放。
四是推动新能源产业相关发展,树立绿色发展观。
纵观全球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历程,英国、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受过雾霾的困扰。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过快,堪称雾霾的两大催化剂。要真正解决雾霾问题,需要适度“去油”、“去煤”,更需多在根源上寻找解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