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晶硅PK多晶硅或于2017年见分晓!
2017-02-07 17:44:26
摘要:到底是多晶更胜一筹,还是单晶后来居上呢?诸此疑问,业界或在2017年给出答案。
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在中国光伏组件领域,单晶硅与多晶硅之间的路线之争终究摆脱不掉这不二结局。那么,到底是多晶更胜一筹,还是单晶后来居上呢?诸此疑问,业界或在2017年给出答案。
技术创新推动光伏原材料、组件价格不断走低,完成从“贵族化”向“亲民化”蜕变的中国光伏产业亦爆发出惊人的能量。据国家能源局公布的数据,2016年中国光伏新增装机容是为34.54GW,累计总装机容量已达到77.42GW,两项数据均排名全球第一。
中央与地方政府的政策扶持是中国跻身全球第一光伏大国的动因之一。同时,政府在新能源产业政策保持连续性、一致性则为整个行业指明了方向。岁末年初之际,相关部委针对性的出台了一系列发展规划,勾勒了未来的发展远景。
光伏发电趋向“大众化”
2016年11月份,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把未来4年内太阳能装机容量目标设定为110GW以上。在此之后,两部委又相继发布《太阳能发展“十三五”规划》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将产业发展目标予以细化。
与此同时,国家相关部委还制订了光伏“领跑者计划”,以光伏电站招标的形式来推促产业纵深发展。另据传闻,中国光伏产业“超级领跑者计划”也进入“倒计时”。“领跑者计划”实施1年多以来,通过项目示范招标的方式扩大了光伏市场规模,也推进了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
更重要的是,在业内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光伏发电的招标价格不断向平价上网靠拢,实现光伏供给侧平价上网的目标已经越来越近。包括协鑫集团、阿特斯阳光电力和隆基股份等光伏企业均在向平价上网全力冲刺。
后“6.30”时代 光伏业不悲观
“领跑者计划”或正在酝酿的“超级领跑者计划”对光伏产业的发展具有引领意义,这些计划有效填补了“6.30抢装潮”留下的市场空白。业内人士认为,后6.30时代,中国光伏产业仍将保持乐观,预计2017年光伏装机容量将达到25GW的水平。而按照《太阳能“十三五“发展规划》到2020年太阳能装机容量达到110GW以上,太阳能行业将继续保持相对较高的增速。
细划到光伏电站装机容量45GW,光热装机5GW,分布式装机容量60GW,可见集中式光伏将保持温和增长,而分布式光伏将迎来黄金发展期。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分布式光伏装机容量为10.32GW。按未来4年60GW的目标测算,折合“十三五”期间的复合增长率将高达58.17%。
单晶硅触底反弹
中国光伏靠政策和市场双驱的发展模式强化了竞争、技术创新和产品迭代。在产业整合提速的市场环境下,有的产品、技术遭到无情淘汰,有的产品、技术则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此间,单晶硅在市场上的完美逆袭就是这一业态的缩影。
在中国光伏产业发展史上,单晶并不如多晶耀眼,组件价格高是制约其壮大发展的主要瓶颈。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到2015年期间,单晶的全球出货量和市场占有率都无法相提并论,与多晶相比呈现是冰火两重天的发展趋势。一方面是单晶步入下降曲线,另一方面多晶则进入单边扬升通道。数据显示,2015年单晶组件在中国市场的占比仅为15%,已降到了近年的低点。
然而,在过去的2016年这一形势却在悄然发生改变。数据显示,2016年单晶的市场占有率已由15%提高到了27%,接近30%的市场占有率。而据机构预测,2017年单晶将延续对多晶的逆袭势头,市场占有率也会相应的提高到35%的水平。
单晶热潮方兴未艾
随着单晶市场的火爆,市场上已有越来越多的电池片、组件供货商在2016年加入单晶战局,这使得乐叶、晶澳、天合三大单晶供货商国内市场单晶占比已略低于50%,显示了单晶热潮的蓬勃发展。
放眼中国当下整个光伏组件市场,单晶硅片在第一季度已处于供不应求的程度,有许多单晶订单因无法按期交付,而协商以多晶交货。
据报,单晶硅片供应趋紧的现状抑制了市场的扩张步伐,也逐渐拉开了单多晶在硅片、电池片、模块的价差,令单晶产品之性价比优势不如2016年的水平。不过,隆基、中环两大单晶硅片供货商的扩产预计能在4月以后逐渐放量,使得单晶硅片缺货情形能逐渐缓解。
降本增效是王道
可以预见的是,2017年将成为单晶多晶之争最为火爆的年份。在竞争趋于白热化的背景下,这场旷日持久的争议也会分出个所以然来。从数据层面上看,单晶正在改变多晶主格市场的格局,其市场占有率也有着朝向更高的水平迈进。而在系统性能方面,单晶与多晶在转换效率、组件衰减率、温度系数、系统造价和收益率等指标方面并无太大差距。
对此,有业内权威人士表示,事实上综合衡量各项指标,单晶与多晶可以说是平分秋色。若想获得客户的青睐,一是看系统造价,二是拼诚意。
由此不难发现,2017年单晶多晶路线之争,最后拼的还是成本和技术。谁的技术创新实力强,把成本降到更低,谁就有市场。道理很简单,技术创新和降本增效方为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