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 > 国家能源局李冶:装备是支撑能源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国家能源局李冶:装备是支撑能源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2015-09-08 20:31:39

摘要:能源产业,无论是勘探开发,还是加工转化,都和装备密不可分。能源装备是支撑能源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应该说,中国能源装备的进步和创新极大地支撑了中国能源产业的健康和快速可持续的发展。我想这一点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大国、强国的说法比较多,高端制造、先进制造比较多。中国是名副其实的能源大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总量已经连续多年都在全世界占第一位,能源消耗总量超过40亿吨标煤。但是不是能源强国,我不敢说。看一个行业,看一个国家,大和强,总得有一个判断的标准。比如,拿美国和中国比,看能源,假设说把美国定位成能源大国、能源强国的话,中国算不算强,算不算大,还有待商量。比如说,拿单项,把核电和法国比,中国还不算核电强国。可再生能源和北欧这些国家比,和丹麦比,我们的发展和他们还是有差距的。但是总体来讲,我觉得中国的能源呈现了大和强的态势。判断一个国家的能源产业是否强大,我觉得重要的观点不是看总量,关键是看本国的能源技术与装备对本国能源的发展是不是能起到了支撑作用。当然了,中国的总量已经是第一了。
       我们搞工业机械的同志经常说,中国装备,装备中国。今天我们可以负责任地说,中国生产的能源装备可以满足中国能源发展的需要。从这点上来看,我认为中国应该算得上是当今世界为数不多的能源大国和强国之一。是不是最强的我不敢说,咱们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妄自尊大。从能源发展的角度来说,我们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的。

       薄、大、重、高、低
       我用五个字来形容中国能源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一个字就是“薄”。所谓的“薄”就是我们蕴藏资源的家底薄。现在判断中国的能源储量,有很多标准。我最近在看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刘振亚写的书,他用了剩余探明可采取量,这个在能源储藏量是最科学、最保守的数,是最小的数。按照刘董事长这本书里面用的两个数据,全球的化石能源,就是煤油气,剩余探明储量1.2万亿吨标煤,中国占了890亿吨。按照中国一年消费40亿吨标煤来算,智能用二十多年。我们蕴藏最丰富的煤炭,占世界人均煤炭水平的67%,也不是最高的。
       第二个字是“大”,我们的消费总量大,一年消费40亿吨标煤。
       第三个字是“重”,结构重。现在一年40亿吨标煤的消费量,新能源、可再生能源,风、光、核、生物质、水占20%多,剩下的是能源消费结构70%多的煤炭。在化石能源里面,煤炭所占的比例也是相对比较重的。
       第四个字是“高”,排放高。两方面的排放,一个是污染物的排放,以粉尘、烟尘、氮氧化物、二氧化硫为代表的污染物的排放。因为化石能源消费比例大,所以总量也大,比例也大,所以排放还是相对高的。第二个高就是我们的碳排放高,消费总量大,化石能源消费比例高,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高。中国一年排放超过80亿吨的二氧化碳。
       第五个字是“低”,能效低。中国一年消费40亿吨标煤,占全世界180、190亿吨的20%。而中国一年GDP占全世界的10%。美国的能源消费总量比我们少,GDP比我们高一倍。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单位GDP的能耗比人家高一倍。
       我用“薄、大、重、高、低”这五个字形容中国能源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是亟待解决的,否则会影响国民经济社会的发展,影响我们的国家能源安全。

       下一步工作重点
       去年6月份,中央政治局召开了中国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工作会议。习近平明确提出以推进能源供给、消费、技术和体制革命,加强国际能源合作的“四革命一合作”的能源发展战略。
       根据中央的要求,针对能源行业存在的问题,至少接下来我们有三方面的工作,作为能源行业要抓住,要加快向前推进。
       第一,要加紧资源的进一步勘探开发。这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举措。我们家底薄,现在剩余探明可采储量不多,但还有没探明的。国外对我们的页岩气有很多说法,有人说我们是世界老大,有的说是仅次于美国等等。中国工程院的保守数据显示,中国可采的页岩气资源量是10万亿方,这是不得了的。
       第二,加大化石能源的加工转化方面应该按照清洁高效的方向加快技术创新。刚才讲了,我们总量大,结构重,排放高,这些都和化石能源加工转化密切相关。在这方面,我们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第三,加快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我们的排放高的各个方面,包括碳排放,就是要靠清洁能源替代。
       我想这三方面的工作是能源行业下一步的重点工作。

       装备是重要支撑基础
       能源产业,无论是勘探开发,还是加工转化,都和装备密不可分。能源装备是支撑能源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中国是全球第一火电大国了,火电装机达9亿千瓦,今年年底差不多能到10亿千瓦了,投运百万千瓦,比全世界加在一起还多一倍。我们大量的辅机,包括各种泵、阀等等都是国产化的。我觉得这点非常可喜。中国国内百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的,脱硫、脱硝、除尘都加上,工程造价不到四千元人民币,国外同样设备的平均采购价在一千美元,设备和工程造价就有小一半的差距了,基本上中国的火电相当于国外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造价。所以才有每年一千万瓦,剩余的除了出口基本上都在国内使用。前几年,基本上每年发电装机都超过了一亿千瓦。我们经常开玩笑说,一年装一个英国、两个瑞典。
       我们的核电从大亚湾开始,基本上都是全买的,后来的阳江核电站等等陆续开始推进国产化。经过近十年的努力,核电国产化率基本上可以达到80%左右。正在建设的和已经投产的阳江核电站,千瓦造价在1500~2000美元之间,比火电要贵。最近英国启动核电,他们的机组和我们中广核在广东建的一模一样,但是现在正在做前期工作,法电公司做总承包,希望中核、中广核作为业主投资建电站。我们初步算下来,和中广核正在建的项目比,工程造价是中广核的2.5倍,设备采购价是它的3倍。其他的领域就更多了,包括风电。
       2008年,国家能源局打出一个口号,“能源要发展,装备需先行”。把能源装备的发展作为能源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基础。无论是勘探开发、加工转化、传输配送,还是终端应用,都要装备。我们发电机发出来的电,70%被我们的装备用掉了。节能减排都要在装备上下功夫。


       国家能源局要做的三个工作
       国家能源局在能源装备发展方面要积极开展工作。
       第一,国务院出台的中国制造2025,作为重大工程,能源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能源无处不充满着制造,无论是电力,石油,天然气,煤炭,新能源,还是可再生能源,包括电网。能源领域涉及到装备制造的东西很多。
       根据国务院文件的要求,各个部门都要结合本行业、本部门的情况制定一个分解细化的工作规划和工作方案。现在国家能源局正在组织能源行业和能源装备行业制定中国制造2025能源行业的实施方案。中国制造2025是一个战略,这里面基本要求和原则都说了,但是更加细化的东西,应该在行业战略规划中进一步细化。
       第二,国家能源局出台了一系列相应的专项行动计划,很多都是装备方面的。为了应对大气污染,我们提出燃煤火电节能减排升级改造行动计划。我们现在化石能源比例高,燃煤高,燃煤一半用于发电,大家觉得燃煤发电可能是造成污染的很重要因素。实际上,燃煤发电已经很清洁了,我们按照三大污染物排放,氮氧化硫、粉尘和二氧化硫比,我们基本上可以达到燃气电站的排放水平。但还要做深度脱硫脱硝的工作,需要大量清洁高效的发电设备,需要大量脱硫脱硝除尘环保设备,这带来的市场是非常大的。
前几天,我们刚刚发布了一个配电网升级改造行动计划。前几年,中国特高压远距离输电走在世界前面,今年特高压开通了4条交流特高压、4条直流特高压。特高压建设高速发展。随着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我们的配电网的改造,无论是技术和其他的方方面面,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和下一步电力体制的改革是密切相关的。最近网上说大约需要两万亿的投资,我们想应该差不多,也可能不止这个数。电网改造里面包含微网、储能、能源材料等等方方面面,包括核电,陆续还会有一系列的规划和行动计划。
       现在我们制定能源十三五的规划,按照习总书记的战略思想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是能源发展的要领,但是能源的技术革命和体制革命是保障和促进,或者说是实现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手段。特别是技术革命,应该是我们看得见、摸得见、抓得着的。能源装备的技术创新是能源技术革命的重要内容。
       第三,从国家能源局的角度,我们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总结了一个经验,或者说是中国重大装备国产化30多年的经验,就是依托重大工程、推进重大装备技术国产化是最有效的。装备制造业和其他产业有很大的不同,是可以通过技术含量、自身的努力创造价值的行业。给政策不如给机会,作为政府主管部门,给本国装备制造业最大的政策就是给它创新提供市场的保障机制。前几年,无论是核电、风电,包括石油、化工、天然气、煤炭的采掘等各个方面都在走这样的路,所以我们才有了能源装备的这些成就。下面还有很多硬骨头要啃,比如说燃气轮机、智能化的技术,都需要再上一个新台阶。
       这些工作,从国家能源局的角度,仍然会坚持以往,甚至在以往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推进力度,依托国家能源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依托重要的能源企业和能源装备制造企业,共同把我们的能源装备产业搞上去。
       从能源局的角度来讲,能源装备的企业是共同构成能源产业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不是把它看成只是制造型企业。
       总书记在讲话当中讲到能源革命的时候,他提出了三点:第一,依托市场把成熟的能源技术和装备加快推广应用。比如说,大量节能减排。第二,对我们重大技术项目要加紧示范。第三,对已经看到市场前途的要加快研发。
       下一步就需要我们能源行业共同努力。
能源新闻网根据李冶在2015中国能源产业协作会议上的演讲整理,有修改,标题为能源新闻网所加,但未经本人确认。)